網頁

:: 資策會數位社區服務網 ::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土溝里位置

土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土溝村(里)主要農作物為稻米,村內的農田約四百公頃;由於農業沒落與青壯年人口外流,兩千多人的聚落多為老人與孩童。這些數據資料的背後,似乎正是島上各地默默凋零,面臨嚴峻挑戰的農村縮影。但初入土溝,映入眼簾的卻是強烈色彩的壁畫、鑲著五彩馬賽克瓷磚的石椅、彩繪著豐收顏色的穀倉;一朵朵在圍牆上盛開的扶桑花,襯著頭頂的藍天和背後的綠意,顯得精神飽滿、充滿朝氣,與印象中的農村似乎有些不同。
藝術進入生活  
2001年,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成立,與南藝大團隊在土溝村進行一系列從水牛精神出發的社區營造工作。早年土溝村的家家戶戶因務農多飼有水牛,但隨著農業式微,代表農人精神的水牛也逐漸消失身影。一頭水牛與其背後的意義,讓一群年輕人與莊稼人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喚起農村中因社會變遷而漸漸崩解的緊密社會關係。其中的關鍵,除了代表著默默耕耘的水牛精神外,便是藝術介入。
  藝術介入農村的案例在國內外並不罕見,但藝術回歸生活卻是個不簡單的任務。協會和南藝大團隊認為「當藝術作為一個方法能使人對自身場域環境有所關切,也讓藝術與生活產生相互交錯的連結關係。 [1] 」這不僅是一個計畫案、一個作品或是一次性對話的創作而已,他們希望透過精神、參與、互動、創造、價值轉換所建構的經驗價值,一個生活中不間斷發生趣味的「動態歷程」,將藝術概念和行動落實於生活。融入農村文化、環境的「整體藝術」,是他們希望能夠在土溝村播下種子、發芽茁壯的。
  南藝大團隊從泡茶聊天開始,十餘年來以親身融入在地生活形態的參與式觀察,與土溝村居民一點一滴的建立起彼此之間的關係和了解。並從這些由生活出發的談天,喚起居民的共同記憶,尋回與構築農村的生活習慣、態度和哲學。接著透過活動,以地方材料、人力,融合在地生活元素的地方環境營造,使居民有機會參與公共事務,並和藝術家一起創作,完成各處與生活環境緊密結合的作品和空間改造,透過「參與」建立認同感,並從這樣的過程中重新找回農村的生活美學。
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  
2012年秋天,土溝農村美術館正式開館,這是一座沒有圍牆和「請勿觸碰」警戒線的美術館;農田、聚落、街角巷弄即是展場,整個農村生活場域都是藝術展演的舞台。藝術並非全由外來文化賦予,而是從農村生活出發,土地的藝術從田園中滋長茁壯。土溝農村美術館希望透過藝術來彰顯「農」的核心價值,以藝術作為方法,關照土地和人群,詮釋生活哲學來打造優雅農村生活;透過批判與反思,從有形的環境藝術到無形的地方美學,打破農村刻板印象,重新找回城市觀點外,「農」的詮釋權,思考「農村可以是什麼?」
  土溝農村美術館以回饋於地方組織的結構思考,希望顛覆刻板的社區營造思維,建構新型態的農村美學經濟及社區經營模式。透過由藝術家和居民共同經營的地方美學價值,打造地方的公共財,由生活出發的藝術,關乎食、衣、住、行、育、樂的農村美學,創造合乎經濟和環境,永續經營的社區經濟,積極回饋餘地方產業,反饋於生活。讓這個村落、這座美術館、這一塊塊農人們辛勤耕作的田地不再只是空間,而是充滿對話、記憶,生活的地方。

 顯示詳細地圖
土溝農村美術館facebook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9C%9F%E6%BA%9D%E8%BE%B2%E6%9D%91%E7%BE%8E%E8%A1%93%E9%A4%A8/383210468356916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編輯照片

今天,我們上部落格的人用Adobe Photoshop CS5的軟體編輯上次的圖片

用扭曲做出來的

用風格化做出來的

用紋理做出來的

用素描做出來的

用筆處做出來的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體育課

       我們今天上體育課時,非常的不爽,因為不但老師沒有給我們比賽,最後還教訓並罵我們,但是不能這樣說,因為他是要我們練得更好,因為下個月要比賽了,所以他才會教訓我們,雖然被老師罵了一下,不過我覺得練足球也蠻好玩的,不過我還是很擔心,因為不知道區去會部會被人家電,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加強練習。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很冷的天氣

       這幾天,天氣開始變冷了,雖然穿著很厚的外套,可是一樣很冷,你知道嗎!為甚麼現在會很冷?那是因為二月、三月、四月是春天,五月、六月、七月是夏天,八月、九月、十月是秋天,十一月、十二月、一月是冬天,這幾個季節,最冷的是冬天,雖然要度過冬天,但是我還是會慢慢的等到春天來為止。
      冬天來臨時,我們都要穿很多很厚的衣服,如果沒穿的話,就會手臂很冷,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到一點?夏天來臨時,飯都吃不下,只想吃冰,但是冬天就剛好相反了,飯都吃得下,而冰就吃不下,這就是冬天的主要之一,但是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夏天,因為飯都可以不用吃,吃冷冷的冰就可以了,所以我才討厭冬天。
     我希望,以後冬天都不要來,但是這樣太自私了,因為這樣花、草;其他各種植物都沒辦法生存了,所以我們還是要過著四季生活,這樣對草、植物;更種植物才比較公平,例如:花、草;其他各種植物都沒辦法生存了,我們要怎麼辦,不只這些植物會死,還有其他動物也是,例如:蝴蝶沒有花怎麼吸花粉,所以我們過著四季生活已經很幸福了。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做禮拜

        今天,我跟我弟來做禮拜時,我看見牧師娘一直看我,以為昨天我跟我弟沒來,所以我一直邊看旁邊,邊看其他人,然後我還是成功回到我的座位上座好,之後我就很緊張的看歌詞,雖然回到座位上了,但是我還是很擔心說:禮拜做完了,進去電腦教室後,怕牧娘跟我說:你昨天怎麼沒來,就因為這件事,讓我很害怕。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紀錄│第二次

今天,雖然跟10/10拍的布一樣,所以我們打算到菁寮國中去外拍,在去的路途中,我們看到了一位阿嬤在用古早的方式在洗衣服,結果我們就跟她聊了起來,不久,我們就要往菁寮國中出發了!
我們到了菁寮國中,我們就開始外拍了,例如:番茄、花椰菜、木瓜、路稻......等。
菁寮國中的稻田
菁寮國中種的番茄
阿嬤在用古早的方式洗衣服─溪邊
大合照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陸稻簡介

摘錄自2010年11月15日自由電子報報導

陸稻:
台灣是稻米王國,目前以日本引進的蓬萊米品系的「水稻」為主,早期耐旱的「陸稻」幾乎絕跡。近10年來,學界深入原住民聚落蒐集4、50種陸稻,純化篩選出5、6種,希望能開發成地方特色產品,農改場則研發品種改良,期能成為「好氧稻」,以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近10年前,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葉茂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主任羅正宗及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啟東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台灣民俗種作物種原蒐集的工作。
劉啟東說,陸稻應該也是外來種,長期耕作及雜交,適應了台灣的特有環境,卻逐漸消失,目前就連原住民聚落也很少見。陸稻耐旱、耐瘠,在土地的逆境下培育,也能穩定生長,有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產物空間,值得推廣重返原住民聚落。
栽種陸稻比水稻節省一半以上的灌溉水,不過現今的陸稻品種,產量只有水稻的一半,且稻米口感及外觀較差,還要進行品種改良。

陸稻稻穀較大,且有尖芒